检察国际范儿是怎样炼成的?
“外语筑基+培训赋能+实战成长”
开辟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路径
第六期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开班式。
“经历笔译、英文写作、英文口语三轮考核,通过6月10日、11日两天的激烈角逐,16名学员脱颖而出,成为首批被纳入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库的成员。”这是第六期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的重要成果之一。与此同时,为期3个月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第二期涉外法治人才研修班也进入期末阶段,一场以英语口语演讲为主要内容的结业式正在紧张筹备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
紧锣密鼓开展、全方位覆盖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正为如火如荼开展的涉外检察工作注入更多生生不息的力量。
2025年6月,知识产权国际化检察人才长三角区域联合培训班在上海举办。授课之余,德国专家与检察官进一步深入交流。
采撷散落在海洋里的珍珠
在第六期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上,学员正在进行英文笔试。
“应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邀请,某国总检察长将率团访华,其间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现对方来信提出,希望在备忘录中增加刑事司法协助以及引渡的相关规定,请英文回信对该提议进行回应并提出中方建议。”
“经推荐,你在我某驻外使馆担任法律顾问,请阐明你对这个岗位的理解,并结合你的学习、工作经历,设想你将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某基层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受贿案时,接收到甲国照会,声称犯罪嫌疑人系甲国公民,要求安排领事探视。你作为该案的承办检察官,请提出处置意见并阐明理由。”
在第六期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上,学员进行口语考核。
上述问题都是学员们面临的考题,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并且笔试和口试都是全程英文。“我们考试的题目严格保密,口语考核的题目上台前10分钟才给到学员,就是要看看大家的真实水平,也观察一下学员们能否做到学以致用。”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华说。
事实上,这些题目暗藏玄机,绝不仅仅考察英文水平。例如第一道题看似要写一封英文信,事实上按法律规定,“刑事司法协助以及引渡的相关规定”是不能写入备忘录的;第三道题中办案检察官不仅要用英语口头对国籍问题进行辨析,还要了解涉外案件的办理流程……因此,唯有跨越“英语”与“法律”两道门槛,才能通过考核。
“由于检察机关的业务特点,涉外法治人才就像珍珠散落在大海,分布在各个业务条线,并不是所有人才都在外事部门的视野范围内。我们的任务是把珍珠采撷出来,让他们在涉外检察工作的各个领域闪闪发光。”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办公室主任王贺如是形容。
“闪闪发光”的例子之一是,2024年最高检机关第一期涉外法治人才研修班举办期间,学员李萍和李迟晚一同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举行的知识产权检察国际研讨会,用英语向各国同行讲述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故事。
而刚刚举办的第六期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也涌现出许多令人惊喜的人才。他们有的英文发音地道,有的涉外检察工作经验丰富,有的理论功底深厚,许多被形容为可以“拿来就用”的人才。
培养检察机关
涉外法治人才梯队
“闪闪发光的惊喜”往往是谋定而后动的结果。
最高检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特别是2024年11月召开的全国涉外检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涉外检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检察人才”。
“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履行涉外检察职能,在打击涉外犯罪、开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服务保障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涉外检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涉外法治人才短缺,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因此,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始终把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加大培养力度,拓宽培养渠道,创新培养方式,不断提升检察机关涉外法治工作能力水平。”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志远表示。
记者从最高检国际合作局了解到,该局协同最高检政治部、国家检察官学院等,通过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开展检校合作,邀请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等国检察官与中国检察官一起开展“同堂培训”,组织业务骨干到国外培训等方式,展开立体式涉外法治人才培训。
这些培训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长期性,持续不断地开展涉外检察相关培训,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已经累计培训超过600名学员;广泛性,培训范围覆盖全国四级检察机关,学员年龄跨越“70后”“80后”“90后”“00后”;基础性,要求学员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包括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多个语种;创新性,综合运用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研讨交流、全面考核等多种形式,贴近涉外检察工作“实战”。
涉外检察人才
“选、育、管、用”一盘棋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涉外检察办公室干警开展法律英语专题学习。
一边办案,一边参与中非检察合作论坛筹备工作,还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就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证据专题授课交流……熟练使用英语、法语两门外语,曾工作交流至最高检国际合作局的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95后”检察官助理冯昱云,最近格外繁忙。
“我本科学习外语,硕士学习国际政治和法律。”冯昱云说:“涉外检察工作需要我在语言、司法实务、国际政治理论等方面不断精进。同时,这种精进也能够反哺实际工作,提升办案质效,形成良性互动。”“得益于最高检国际合作局、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搭建的广阔平台——通过重大涉外案件办理、检察国际合作、涉外检察理论研究等任务,让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战中淬炼升华。”
外语筑基,培训赋能,实战成长……冯昱云一路走来的过程,是涉外法治人才成长的一条典型路径。
事实上,最高检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选、育、管、用”的要求,既注重长远顶层设计和规范化建设,更注重在涉外检察工作实践中选拔人才、培育人才、管理人才、用好人才。
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库的建设,无疑是“选、育、管、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与国际合作局联合印发管理办法和选拔通知,强调坚持择优选拔、科学培养、重在使用、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政治立场坚定、业务工作精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进入人才库。
什么样的检察人才可以入选涉外法治人才库?“业务工作精通”的标准又是什么?是不是只有“外语特别好”才行?
记者翻阅选拔通知发现,确实要求外语水平较高,但不以外语水平为单一评价标准,要“熟悉检察机关涉外检察工作,同时在检察国际交流合作、涉外案件办理、涉外理论研究中能力特别突出,取得重要业绩”。同时还有“两个注意推荐”——注意推荐英语以外的外语人才;注意推荐优秀年轻干部。
“具体的选拔标准我们还在探索中,例如如何评价理论研究成果、如何评价小语种人才等等。总体来讲,我们希望拥有一批既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和区域国别法,又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开展工作的复合型实务人才。”王贺说,“更重要的是,要将首批入选人才库的成员用起来,让他们真正参与涉外检察工作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成长。”
江苏省兴化市检察院检察长王绩伟的成长中就有着丰富的涉外检察经历。他曾在最高检国际合作局挂职锻炼半年之久,在这里深度参与中国—东盟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国际检察官联合会等各种国际会议会务工作,参与起草双边合作协议、接待外方检察机关代表团来华培训,前往俄罗斯研修并与俄方同仁深度交流互鉴,拥有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工作体验。王绩伟总结:“涉外检察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极强,必须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通过挂职锻炼,我的工作格局从一域逐步上升到全局、工作视野从国内渐渐拓展至国际、工作能力从专业加快迈向多面。”
先行先试下好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先手棋”
检察机关掀起的这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小高潮”,不仅仅在最高检层面。当前,随着我国涉外案件数量逐年递增,各级检察机关在司法办案中遇到“涉外”已是一种日常。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涉外检察工作需求,各地也都在积极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为检察机关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办理涉外案件积蓄力量。
记者采访了解到,地处开放前沿的上海、福建工作开展早、效果好。在首批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库成员考核选拔中,两地各有4人过关斩将进入最终名单,占据名单的半壁江山。
地方检察机关在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方面有何“诀窍”?
“我们的诀窍同样是‘选、育、管、用’四个环节,并且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化优势。”上海市检察院政治部宣教处处长张心恬告诉记者,上海市检察机关注重招录有一定涉外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如本次“入库”的4位选手在进入检察机关前均有涉外经历,或是曾在海外留学,或在海外高校进行过交流,或在律所从事过涉外业务等。同时,发挥上海高校资源优势,强化检校合作,协同育人,与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在涉外法治理论与实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引进涉外法治领域专家学者到检察机关挂职。
在科学用好涉外检察人才方面,上海同样颇有心得。特别是在涉外案件办理中加强人才锻炼,鼓励各级院成立涉外专业化团队等,目前上海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浦东新区检察院、静安区检察院、青浦区检察院等先后成立涉外检察团队,办理一批重大案件,研究对接国际规则。同时,依托上海丰富的外事资源,如对接同济大学WIPO世界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协助开展涉外教学培训。
2025年5月,福建省检察院举办中英文双语演讲比赛决赛。图为菲律宾留学生(右二)与参赛选手(左二)就演讲话题进行交流互动。
福建省检察院较早就成立了专门负责涉外、涉台检察工作的部门,即第十一检察部,这让他们在积累了丰富的涉外检察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在发掘涉外法治人才、组织相关培训与竞赛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今年初,该院举办全省双语演讲比赛,组织英语笔试、面试考核。5月,该院举办全省检察机关涉外检察业务素能视频培训班,课程涵盖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域外证据采信等,全省三级院涉外检察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近480名业务骨干参训。
“人才培养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我们正在考虑如何将人才更好地用起来。从福建涉外检察工作实践来看,无论是外事交流活动,还是涉外案件办理,都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福建省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主任吕晓梅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上海和福建存在一些共通特点,例如都较早就组建了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库、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等。
除了发挥沿海地区涉外检察工作优势,最高检国际合作局还在推动更多地方检察机关发挥小语种人才特长,开展特色涉外检察工作,例如广西的越南语人才、黑龙江的俄语人才、内蒙古的蒙古语人才等等。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更是提升检察机关涉外法治工作能力水平的迫切需要。
(来源:检察日报·涉外法治专刊 记者: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