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点一到,超市发科学城店东侧的“中关村茶点”玻璃门准时推开,浓郁的黄油香气顿时弥漫开来。排在首位的陈女士快步走向柜台,对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售货员说:“要一袋黄油饼干,一袋苹果派!”不到半小时,货架上半数商品已售罄。
后厨师傅们专心制作点心的身影
与前厅顾客们翘首以盼的目光
共同交织成
这家68岁老店迁址满月
最动人的画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老味道新气象
“在老店买了几十年都很少排队,现在天天排长龙,这新址真是选对了!”店门外,刚从超市采购完的刘阿姨提着购物袋,对老伴感慨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关村茶点经理殷京生介绍,新址开业一个月来客流量显著增加,蝴蝶酥等招牌产品每日需补货三次。为满足顾客需求,店铺将营业时间延长至晚6点,还招了一名学徒协助生产。
“我们坚持手工制作,连烤盘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殷京生说。这份对传统的坚守,让不同年龄段的顾客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00后大学生小林特地来品尝钱三强院士最爱的苹果派,咬下一口后连连称赞:“口感细腻香甜,秒杀网红面包。”83岁的物理所退休研究员吴爷爷每周必来买奶油卷,他告诉记者:“和60年前在‘特楼’分给同事们时一个味儿,包装变了,这口老味道可一点没变。”
中关村茶点
已成为中关村科学城
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今年5月,中关村街道推出“中关村街巷文化集章活动”,将这家承载着科学记忆的老店列为科学文化路线的重要打卡点。特制的“中关村茶点”套色印章以细腻的版画工艺,生动再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生活场景。
活动开展一个多月来,吸引了一千余名居民前来打卡。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说:“盖完章顺便买袋点心,再给孩子讲讲科学家的故事,既有趣又有意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科学家副食店”&“科学家点心铺”
中关村茶点新址与超市发科学城店
仅一墙之隔
形成独特的“怀旧商业生态”
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增庆表示:“超市发科学城店的前身是中科院专家副食店,与中关村茶点同属‘科学家的生活配套’。我们通过优化空间布局,让顾客可以一站式采购生活用品和特色点心,既传承历史,又提升了社区服务品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如今,这经典的“副食+茶点”组合重焕活力。记者在现场观察到,专程前来购买点心的顾客常常会顺带在超市采购日用品,而来超市采购的居民,也乐于捎上一包新鲜出炉的点心。这种双向流动,为两家店铺都带来了更旺的人气。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后厨里,18岁的学徒小朱正在认真学习制作苹果派,这款钱三强最爱的点心如今有了新一代的传承者。柜台上的电子支付标识,悄然诉说着传统与时代的交融。这座由郭沫若先生倡议创办、曾为几代科学家提供美味慰藉的西点铺,在中关村续写着新的甜蜜故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记者:李平
编辑:关镓萍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