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因激素变化、大脑情绪调节能力不强等的影响,易产生焦虑情绪,而自我认知模糊、家庭环境压力、学业负担等,会让他们更加焦虑。青春期孩子的焦虑是有迹可寻的,家长要读懂他们未说出口的慌张,“接住”他们的不安。
少年的情绪剪不断理还乱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就像上演着一场热闹的“激素大戏”,那些平日里安分守己的激素们突然开始“活蹦乱跳”。比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两个“调皮鬼”,一旦在身体里活跃起来,就会让青少年变得格外容易兴奋,焦虑的情绪也会跟着“咕嘟咕嘟”地往上冒,常常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被莫名的紧张感包裹。
如果家族里有长辈曾被焦虑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困扰,那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焦虑的概率就会比同龄人高一些。这是因为基因里可能藏着一些“敏感开关”,在激素波动的催化下,更容易被触发。
再看大脑里的“情绪调节系统”,血清素和γ-氨基丁酸就像两个重要的“管理员”,要是它们的“工作效率”降低,没办法好好平衡神经递质的传递,情绪就容易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失控。这时候焦虑就会趁机“钻空子”,让青少年陷入莫名的烦躁、不安中,仿佛心里有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
这些信号藏着内心的慌张
当焦虑悄悄爬上孩子的心头,他们未必能清晰说出“我很难受”,但身体和行为会像诚实的翻译官,把不安一一诉说。这些藏在日常生活里的“小异常”,其实是孩子在发出需要被关注的信号。
情绪像被打翻的调色盘:
忽明忽暗的心理风暴
孩子的情绪会变得像夏日的雷阵雨,他们往往前一秒还在笑,下一秒就可能因为一点小事突然发脾气。他们常把“我好紧张”“万一考不好怎么办”挂在嘴边,对还没发生的事非常担忧,比如担心被同学孤立、害怕在课堂上答错问题。更明显的是他们的情绪波动加剧:刚才还因为一道题烦躁得摔笔,转眼又陷入低落,觉得“什么都没意思”,心情就像坐过山车,在焦虑、烦躁和莫名的忧伤里来回切换。
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从心慌到失眠的连锁反应
不少孩子会出现“说不清楚的难受”,比如明明没跑没跳,却觉得心跳加快;有时胸口发闷,喘不过气,手心脚心冒冷汗。有的孩子还会揉着肚子喊疼,或者频繁去厕所,医生检查却找不出明确病因。这些表现其实是焦虑导致的躯体化症状。长期焦虑的孩子也容易被失眠困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袋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各种杂事;好不容易睡着,又会做紧张的梦,甚至半夜突然惊醒。
行为模式的改变:
从逃避到失控的挣扎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开始“躲着什么”,以前爱去的兴趣班突然不想去了,以“肚子疼”为借口不去上学,甚至在社交场合缩在角落,不愿和同学打招呼。课堂上的小动作也变多了,比如不停地转笔、撕纸,眼神飘向窗外。还有的孩子会坐立不安,在家里走来走去,或者反复检查作业、书包,好像只有不停做事才能缓解心里的慌张。这些看似奇怪的举动,都是他们对抗焦虑的本能反应。
读懂信号才能“接住”孩子的不安
若家长发现孩子的情绪像阴晴不定的天气、身体出现莫名的不适、行为反常时,不要急着说“别想太多”,而是要耐心地问问孩子:“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担心呀?”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确认自己的不安被家长感受到了。
01
心理“魔法”来帮忙
认知行为疗法就像一个“心理清洁工”,能帮孩子揪出那些不合理的念头和坏习惯,教他们怎么放松、怎么调节情绪。正念疗法也很厉害,它能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就像给情绪做了一次瑜伽。
02
家庭有“温暖港湾”
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关心和拥抱,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多听听孩子心里的想法,别总是批评指责;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帮他们制定一些合理的小目标,减轻他们的压力。家长也要学会管理情绪,别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03
学校也能“搭把手”
学校可以多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让孩子们知道焦虑是怎么回事,怎么对付它。老师如果发现孩子情绪不对劲,要及时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些心理支持,或者在学习上适当调整一下,比如少布置点作业、多辅导。还可以组织一些好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放松心情,培养兴趣爱好。
04
医生的专业治疗
如果孩子的焦虑症状特别严重,那就得找专业的医生帮忙了。医生会给孩子开一些抗焦虑或者抗抑郁的药物,帮他们调整大脑里的神经递质,让情绪恢复平静。不过,给孩子用药一定要遵医嘱,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不良反应。
家长们别担心,对付焦虑的办法有很多。让我们携手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远离焦虑,快乐成长。
本文作者: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二科 刘燊 张萍
本文来源:学生与健康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康晓杰
校审 | 孙茜
策划 | 王菲菲 崔晨
CLICK TO SEE YOU LOOK THE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