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既可能是“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的自由探索,也可能是“为人类而工作”的协同推进。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有组织科研的交叉协作,能够更好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或“总体性”来把握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更好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拓展全球视野,增进人类福祉。
组织化是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问题研究的内在逻辑。有组织科研以解决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目标,集中资源、科学分工、有序推进、协同攻关,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
统筹规划是重大课题攻关规律性的要求。赓续历史、传承文脉、塑造精神、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优化治理等,都需要制定精准的战略规划,遵循相关领域的内在规律,把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重大关键问题。例如,我国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为一项旨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课题,融汇了多学科专家学者的观点和主张,彰显了有组织科研在汇聚智慧、整合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再如,我国已启动的“十五五”规划编制相关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安排,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注重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集体协同是重大战略研究科学性的保证。作为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历经7个多月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开展专题论证,汇集全党全社会的智慧力量,成为高水平科学谋划的生动范例。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无数重大问题都需要群策群力开展调查研究,以集思广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交叉碰撞是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性的支撑。社会变革催生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变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生活新空间,也成为理论研究新领域。“网络主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既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标识性概念,也是互联网国际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哲学社会科学界应从多视角、多维度探究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深刻揭示突破性技术影响人类社会的规律。
当前,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不断滋生更加复杂的现代社会问题。由此,协同性成为研究现代社会复杂问题的必然要求。
现代大型社会需要多维度观察。伴随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人类社会迈入前所未有的多元复杂环境。人们已经很难从单一学科、单一视角来看待现代社会,而是需要更加多元的观察维度。以城市化进程为例,它不仅是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还涉及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关系变化、文化融合创新等多个方面,以及社会公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种问题。
多元复杂问题需要总体性把握。现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往往是“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所产生的一个总的结果。正如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气候变化,实质上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多元复杂问题。它不仅涉及大气、海洋、生态等自然科学,而且涉及经济、政治、外交等社会科学,事关人类生存发展、国际力量博弈,只有总体把握,才能切中肯綮。
科学解决方案需要系统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现代社会遇到的很多问题往往并不是同向演化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如自由与安全、经济与环保、人口与就业、城市与交通、贸易与关税等,都不是“一股脑”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才有可能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以有组织科研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以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新形势下,我们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等,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有组织科研,就是要着力提升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能力和水平,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国之大计,着眼世界学术前沿,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努力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大科研观”大力度推动协同创新。“大科研观”就是要坚持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相统一,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个体研究与团体研究、自由探索研究与任务导向研究的关系,打破学科壁垒、机构区隔,强化系统攻关、集成创新,破解学术研究碎片化、知识生产分散化问题,探索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当然,这就要求健全完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写一篇“顶刊”论文固然有贡献,为国家战略提出高质量的对策措施、为国家立法起草高质量的建议草案,贡献同样很大。
以学术战略家带动创新型研究团队建设。悠悠万事,人才为本。有组织科研需要超前布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补齐关键性学科短板和盲点,及时占领学科前沿阵地;要把最优秀的人才队伍、最优质的学术资源、最有力的政策支持,集中到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引导科研人员真正肩负起为人民做学问、为时代解难题的学术担当,大力培育坚持理论和实际相贯通、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内和国外相贯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贯通的学术战略家,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造就一批有战斗力的研究团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王禧玉
新媒体编辑:常畅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