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资审判,缘何成为全球环境法治“优等生”?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论坛成功举行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保障。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豫贵出席论坛并致辞。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视频致辞。全国人大代表万泉、朱山、杨再滔出席会议。260余名中外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共商全球绿色发展转型之道,共谋司法服务保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良策。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
杨临萍在致辞中介绍,2014年6月至2024年12月,中国法院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28.20万件。2021年以来,环境资源一审案件呈现持续下降态势,人民法院促推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中国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2400余个,其中有专门化环境资源法庭8个,中国已成为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覆盖最广、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各级法院设立综合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1000余个,融合发挥审判、修复、教育、治理功能。中国法院持续深化环境司法国际交流合作,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举办世界环境司法大会,发布《昆明宣言》,完善国际环境司法治理规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库收录绿孔雀预防性保护公益诉讼案、长江口码头公司绿色重整案等4批45件中国环境司法案例和8部司法报告,为国际环境法治贡献中国司法智慧。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重大进展,不断完善环境立法,加强执行机制和司法能力,有效地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整的综合环境法治体系。”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持续深化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在推进环境法治建设方面的务实合作,聚焦进一步加强司法信息与案例交流,强化法官能力建设和法官培训,携手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正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
论坛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贵州高院院长茆荣华、浙江高院院长李占国、湖南高院院长朱玉、重庆高院院长李永利,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兆祥,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叶青,巴西高等司法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安东尼奥·本杰明,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创始人、牛津大学教授詹姆斯·桑顿等分别作主旨演讲。云南高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向凯、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大法官阿伊莎·马利克、南非最高法院大法官南比塔·丹布扎等作实践交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院长、教授林峰等作经验分享。
吴兆祥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法院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目标,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案件的有关情况。据介绍,2014年至2025年6月,人民法院共审结涉碳市场交易新类型案件620余件、涉环境污染防治一审案件近6万件、涉生态保护一审案件近34万件、涉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一审案件66万余件,妥善化解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的矛盾纠纷。“中国法院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原则,积极适用预防性、恢复性司法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据吴兆祥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生态环境侵权禁止令司法解释,明确为防止申请人合法权益或者生态环境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可以采取禁止令保全措施及时制止侵害。同时,各级法院在裁判执行中探索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碳汇认购、动物野化放归、人工鱼巢建设等近自然的恢复方式,修复矿山、恢复森林、重建湿地、治理河流。
“我认为中国的环境资源审判制度在很多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制度的独特之处在于执法和司法在行动方面的强大力量。”詹姆斯·桑顿表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创始人、牛津大学教授詹姆斯·桑顿。
安东尼奥·本杰明表示:“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对于推动全球环境法治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专业审判机构的设立令人瞩目,是未来国际环境司法发展趋势,应当向全球宣传推广。”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巴西高等司法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安东尼奥·本杰明。
“我们所追寻的绿色发展之路,决不能仅限于政策宣言,我们更呼唤兼具前瞻视野与刚性约束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白雅婷表示,中国首创环境资源案件民事、刑事、行政“三合一”归口审理模式,该制度已在1700余家法院落地生根,显著提升环境司法效能。这些引领性实践也反映了中国对生态文明的承诺,使司法保护与国内发展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协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
本次论坛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贵州高院承办。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段农根、贵州高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张洪武分别主持。来自各级人民法院、贵州省有关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国有关机构、巴西高等司法法院、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南非最高法院、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的相关负责人、法官、检察官、专家、学者、律师等参加论坛。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编辑:逯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