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必须自身硬”,“打最硬的铁必须是铁打的人”。中央八项规定是铁规矩、硬杠杠,为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贯彻落实《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7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再一次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于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这是我院在学习教育期间继《若干规定》之后形成的又一项制度成果,推动形成我院以《若干规定》以上率下、以《若干措施》到边到底作风建设新局面,持续巩固政治建设新格局,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若干措施》正式印发后,在院党组带领下,全院第一时间展开行动,各单位迅速掀起学习落实热潮,通过召开党委会、专题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确保全体党员干部将各项措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务求实效。
以优良党风学风院风维护学术殿堂尊严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现代化。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就是为了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将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天职举过头顶、扛在肩上、放在心中,以优良的党风学风院风维护学术殿堂的纯洁和尊严。
为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贯彻落实《若干规定》提供具体举措,根据院党组工作部署,直属机关党委、直属机关纪委牵头制定了《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院党组“三项承诺”为引领,既突出加强正面教育,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将院党组关于加强我院作风建设的工作要求,以及近年来我院在作风建设方面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制度形式予以固化,注重把握学习教育期间查摆的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聚焦加强党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勤俭节约之风、纪律作风、家教家风、师德师风、领导作风等方面,《若干措施》研提9条具体措施,分别是深化落实“三项共识”,铸牢对党绝对忠诚;坚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不断夯实思想根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持续精简会议文书,深化务实高效工作作风;传承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带头过紧日子;坚持严的基调,持之以恒加强纪律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厚植新时代廉洁文化;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捍卫学者风骨和殿堂尊严;齐抓共管久久为功,推动作风建设提质增效。
正反两方面发力,标本兼治系统施治。在院党组的带领下,全院各级单位将《若干措施》具体融入科研工作、办文办会办事方方面面。办公厅高度重视,召开4次全厅作风纪律整顿专题会议,细化完善《办公厅请示报告清单》,明确53项请示报告事项,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围绕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事关全院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加强调研成果共享交流;坚持减负松绑与赋能增效相结合,启动修订院督查工作管理办法,实行“一本账”抓督办,让院属单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科研局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相关工作,紧扣“回头看”重点内容,结合科研管理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学习教育自查自纠。党员领导干部讲授党课、领导班子带头学习、党总支和支部组织专题学习活动。深入查摆问题,呼应科研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完善期刊社团、横向课题、创新工程等制度体系,系统推进学部制度改革和学科建设。开门搞教育、开门抓整改,将群众路线贯穿学习教育和集中整治工作始终,确保整改措施真正回应基层呼声和科研实际需求。
院党组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摆在首要位置。《若干措施》提出,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捍卫学者风骨和殿堂尊严。人事教育局围绕制定实用管用好用的师德师风建设政策制度,切实让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举措有规可依,力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我院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首次明确了全院师德建设的责任体系,细化阐述了17种师德失范行为,规定成立院党组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分解具体任务清单,明确牵头和落实单位,细化工作标准,完善院属各单位各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了多部门协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格局。
国际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财务基建管理局、离退休干部局等扎实贯彻落实《若干措施》各项要求,对标对表一体推进问题整改、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大家一致认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院党组以严的标准、严的举措、严的要求扎实推动学习教育各项工作,以优良党风引领院风学风作风向上向善。《若干措施》是院党组进一步夯实我院以“三项共识”固根本、“三项承诺”正作风、“三项举措”守底线的政治建设新格局的又一项有力举措,必将进一步推动我院作风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为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筑牢坚强作风屏障。
扎实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与行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增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责任感、使命感,是一项系统而具体的任务。《若干规定》以解决突出问题攻坚克难,以落细落小抓严抓实,以标本兼治系统实施。《若干措施》以常态长效推动我院作风建设到边到底,持续巩固我院政治建设新格局,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若干措施》鲜明指出,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化落实“三项共识”,铸牢对党绝对忠诚。历史理论研究所闻令而动,靠前谋划,召开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全所大会研究部署,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改进工作作风。哲学研究所党委第一时间对《若干措施》进行专题学习,全所共计110名干部职工参加学习,通过组织中青年骨干参加“四季讲坛”、集体谈会、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强化青年理论武装。社会学研究所围绕作风建设举行“强化作风建设 打造学术铁军”专题党课,持续深化全所党员干部的“第一身份”意识,通过“四好”党员、“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等树立先进典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专班,由党委书记担任负责人,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以此压实“一岗双责”,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推出“党建微课堂”栏目,通过讲授如何执行“第一议题”制度、“七一”特辑、知识问答等积极传播党的“好声音”,打通教育宣讲“最后一公里”。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等院所成立工作小组,结合《若干措施》更新、新增各项规章制度。
在庆祝建党104周年活动中,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刘晖春从中共党史上作风建设的发展阶段进行回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口持续推进边疆所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全所60余人聆听了党课并在会场重温入党誓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代史研究所组织全所党员干部70余人冒雨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了一场庄重而深刻的主题党日活动。在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重温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在缅怀先烈中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进力量。
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于俊霄表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一系列活动有序开展,彰显出全院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魂,全院各单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院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历次贺信精神,并严格贯彻落实在日常科研及各项具体工作中。
经济研究所召开新入所人员座谈会,第一时间解决青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全所力量开展“十五五”规划研究,编撰《走向“十五五”的中国经济》,参编人员近90人,占全所科研人员90%以上。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党委带头学习研讨《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及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秉承求真务实的学风要求,对已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讲义》等重要教材召开评审会,梳理完善相关内容。
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李洪雷表示,《若干措施》是两所开展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大力推动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紧跟院党组步伐,时刻铸牢政治忠诚。两所人员表示,要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为使命,持续深化学习教育和作风建设,做有价值的研究,做有品位的学问。
以党建促科研,科学规划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考古研究所全体工作者表示,将以打造“中国领先 世界一流”的考古学研究机构为主要目标,着力推动考古研究工作的战略重塑和结构转变,实现从考古发掘向考古发掘与研究阐释并重转变、从内地考古向边疆考古转变、从中国考古向世界考古转变的战略调整。
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入落实“三项共识”,铸牢对党绝对忠诚,以优良作风扎实开展有组织科研,积极推进“两镇(阵)一平台”建设,努力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好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殿堂,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发挥学风和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以优良的党风引领院风、学风,以清朗干净的学风、院风支持党风,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
作为“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为根本遵循,团结凝聚全国史学工作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学风道德建设,积极创造精神文化产品,推动历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学风道德、文明素养,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古代史研究所要求室主任要扛起政治与业务双重责任,强化学科协同攻关,围绕六大领域统筹所内160余项课题,制定“四个一”规划以集中力量打造标志性成果。目前,每个研究室均初步提出了至少1项集体性选题。
经过不懈努力,全院上下风清、气正、心齐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主动履职担责的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主动请战的多了,畏难避事的少了。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朱昌荣表示,转变作风的关键是把全所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院党组组建理论所的初衷上来,统一到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的使命任务上来,统一到政治建所、政治立所的根本要求上来。只有始终保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不断破解制约研究所建设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打开管所治所新局面。“我们整合全所资源,第一时间组建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课题组,将落实交办任务的成效与科研人员的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使用和人才称号相挂钩,以制度化的方式调动积极性,高质量完成多项重要交办任务,报送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能力水平取得明显进步。”
坚持严的基调,持之以恒加强纪律建设。传承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带头过紧日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信息情报研究院等将作风建设深度融入日常工作各环节。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要求全体同志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报销审核流程,主动压缩非必要公务开支,积极响应食堂“光盘行动”号召,让勤俭节约的理念真正落到日常;日本研究所明确提出精简各类会议活动,会场布置坚持从简原则,工作性会议一律不摆花草、不设背景板,各类接待工作严格执行既定标准和规范。
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闫坤提出,严的纪律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聚焦突出问题建立清单化管理,要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巩固提升”闭环工作链。通过对学术社团、非实体研究中心的集中专项整治,进一步防范特殊形态权利滥用问题。
当前,我院各单位对期刊管理工作扎实推进规范提升,通过完善制度、强化执行,着力解决现存的薄弱环节及问题。这既为学术研究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环境,也让作风建设的要求在期刊工作中落到了实处。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在全社范围内梳理各种散象、散源,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通过五步骤工作,即以《中国社会科学报》改版为抓手,提升报纸的政治性、学术性、时效性;以《中国社会科学》编校质量提升为抓手,提高杂志社刊物的政治导向、学术品位和编研质量;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制度执行为重点,推进制度完善和发展;进行相关机构和人员调整;加强学科建设与完善,从内向外推进杂志社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文学研究所着力加大期刊整改力度,不仅成立期刊制度工作专班,修订《文学所学术期刊管理规定》,坚决杜绝亲属、师承、同门及利益关系人等人情稿、关系稿,还全面排查“师生圈”“同门圈”情况,严格规范招聘流程。外国文学研究所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学术出版规范性显著提升,通过完善匿名外审、内部稿件审批公示、学术不端监测等制度,有效防范学术利益冲突和不端行为。
语言研究所党委书记余新华及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听取《中国语文》《方言》《当代语言学》等编辑部的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实地全面检查所属刊物工作全流程,要求进一步规范审稿程序、细化整改措施、严肃审稿环节;同时推动期刊结合改版工作明确自身定位,科学设置重大议题、系统规划栏目设置、持续提升编校水平,力求呈现新气象,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徐文华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定期进行排查和总结,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为期刊编辑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廖凡提出,要秉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正确心态,强化“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自我警醒,做政治上和业务上的老实人、清醒人、明白人。世界历史研究所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倡导全所人员之间互称“同志”,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
政治建设根基更加牢固,长效机制建设更加完善,风清气正氛围更加浓厚。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彦斌表示,通过学习贯彻《若干措施》,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风气持续向好。
打铁必须自身硬,在千锤百炼中塑形铸魂!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坚定不移深化我院作风建设。增强定力,养成习惯,我院广大党员干部正在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以徙木立信之举,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积聚强大正能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张译心、班晓悦、陈雅静、刘越、王春燕、高莹参与采访
来源 :社科院专刊总第786期
新媒体编辑: 常畅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