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光阴流转,一甲子春华秋实。从民主改革的春雷唤醒冻土,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河谷;从青藏铁路的汽笛穿越雪山,到乡村振兴的画卷铺展牧场——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八分之一的西藏自治区,正在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辉煌篇章。
走进日前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西藏专展’”,历史的脉络向更深处延展。文成公主的琴弦上,回荡着民族交融的千年和声;印信昭昭,镌刻了中央政权对西藏行使主权的历史事实;民主改革前后的物证对比,无声诉说着“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文物实证,古今一脉。
那些穿越千年风霜的古籍文物,以无可辩驳的历史真实性,昭示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听!那铿锵之音从雪域高原传来:西藏永系中华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以物证史
映照民族交融越千年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一支声势浩大的和亲队伍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启程,向雪域高原迤逦而行。漫漫长路,风霜雨雪,当和亲队伍最终抵达逻些城(今西藏拉萨)时,吐蕃使臣持幡列队、拱手躬身,恭迎文成公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和长鼓。
这不仅是一支和亲队伍,更是一支精心打造的“文化使团”。队伍中既有官方使团与僧侣,也有能工巧匠与中原乐师。他们所携器物中,一面长鼓、一张古琴,跨越1300余年沧桑,如今静陈于展厅,向世人讲述这段流传千古的和亲佳话。
文成公主进藏,开启了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大好局面。此后民间联姻渐增,文化交往日盛,经贸活动频繁。吐蕃兴起学习中原文化的风尚,不仅引进造纸、农具、纺织、制陶等技术,服饰礼仪也渐慕中原之风。唐蕃古道之上,更是呈现出“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繁荣景象。
细观展柜中的一琴一鼓,器形完整、彩绘犹存,令人惊叹。它们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仍保存完好,得益于一代代西藏民众的珍视与守护。从红山宫到小昭寺,这两件乐器始终陪伴文成公主左右。文成公主逝世后,乐器仍被虔诚供奉,未曾遭毁,这才使其奇迹般地保留至今,成不朽之见证。
江河奔流,岁月如歌。西藏与中原文明亘古同源,汉藏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无论是自然环境的联结,还是文化深处的共鸣,都注定了这片高原与中原大地不可分割的命运,青藏高原的岩脉早已与中原的沃土熔铸交织在一起。
▲西藏卡若遗址公园。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上世纪70年代末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首次向世人揭示了西藏史前人类的发展进程与其相邻地区的联系,并实证了卡若文化与黄河流域早期文化的密切联系。粟,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作物,首次在卡若遗址被发现,这一发现实证至少在距今四五千年前高原古人类与我国北方地区的交流。
而在海拔更高的玛不错遗址中,粟、黍、水稻等农作物遗存,海贝、象牙、青铜器、玛瑙等外来器物的发现,填补了高原地区跨区域文化交流研究的诸多空白,成为解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高原考古注脚。
此外,尚嘎岗遗址、秀玛洞穴、噶尼遗址……一处处考古现场,一项项重大发现,共同构建起西藏考古学文化的演进脉络与青藏高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揭示出西藏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事实。
金印敕书
实证西藏自古属中华
拉萨大昭寺前,唐蕃会盟碑巍然矗立,以藏、汉两种文字铭刻“永崇甥舅之好”的盟约。不远处,相传为文成公主手植的古柳,仍枝繁叶茂。
柳叶飘摇,时间流转。公元842年,吐蕃王朝覆灭后,西藏陷入地方势力分裂割据状态。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其孙阔端在西征过程中得知西藏地域广袤、资源丰饶,但教派林立、政令不一,遂决意招抚。阔端写信给西藏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邀其赴凉州共商归附大计。萨迦班智达携侄八思巴毅然东行,与阔端举行著名的“凉州会盟”,最终促成吐蕃各部归附。
自此,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政管辖,元、明、清三代以或刚或柔的笔锋,绘就经略西藏的恢弘图卷。“西藏专展”中,37道敕封圣旨与13枚官印陈列于展柜,赫然佐证。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设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统管全国佛教及西藏事务,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令其统领天下佛教。展陈中,忽必烈赐给八思巴的铁甲,穿越700余年,犹带凛凛威仪。
明承元制,朱元璋诏封帕竹政权首领释迦坚赞为“灌顶国师”,并赐玉印;次年,又封萨迦派首领、元末帝师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对其举荐官员一概授职。明太祖封授必力公万户府之印,明成祖封授赏巴国公之印等,展陈的印信虽只有方寸,却印证着中央王朝敕封高僧的“多封众建”之策。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八廓街上的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至清一代,治藏制度更趋严密。清政府正式确立对达赖、班禅两大活佛体系的管辖权。展厅中,康熙皇帝敕封“班禅额尔德尼”的谕旨和金印跨越时空,彼此呼应。而一件用藏、满、蒙古3种文字书写的“乾隆皇帝命六世第穆活佛摄政敕谕”,则是任命六世第穆呼图克图阿旺降白德勒嘉措出任西藏地方第一任摄政的敕谕。摄政制度有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填补了政教合一制度下达赖喇嘛缺位时的权力真空。
▲乾隆皇帝命六世第穆活佛摄政敕谕(复制品)。
清政府平定准噶尔之乱后,创设驻藏大臣制度并派驻军队,标志着清朝治藏政策从传统的怀柔统治转变为直接管辖。展陈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背后,是被乾隆列入加强国家统一和守护边疆的“十全武功”之一的战役。
▲用于金瓶掣签的金奔巴瓶(1960年国务院特批定制)。
乾隆末年,清军击退廓尔喀入侵,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两年后,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系统规范西藏政治、军事与宗教事务。章程的第一条即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正式将活佛转世纳入中央政府律法轨道。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清朝对西藏主权的全面确立,为后世治理奠定了制度化、法律化基础。
纵观西藏历史,每逢中央王朝更迭,西藏地方政教首领都主动寻求册封认可。这一政治传统不仅彰显了西藏与中央王朝牢不可破的属领关系,也推动着经济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换了人间
铭刻高原变迁新诗篇
“西藏专展”展厅内,一件农奴穿了三代的破旧上衣,与旧西藏贵族使用的进口香水并列展出;朗孜夏辖监狱的刑具,与民主改革后的土地证、选民证形成强烈对比——无声的展品,发出震耳欲聋的历史宣誓。
20世纪50年代,当奴隶制、农奴制、黑奴制已为现代文明所彻底唾弃之时,世界上最大的农奴制堡垒却还存留在西藏。在当时,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几乎占有西藏全部财富,而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却在死亡线上艰难挣扎。
1959年3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废除了腐朽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实行民主改革。西藏人民饱受苦难的历史终于翻到了最后一页,民主改革席卷高原,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标志着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雪域高原正式确立。
展览上,那一张土地证,意味着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那一张选民证,象征政治地位的彻底翻身。
山河依旧,换了人间。60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关注西藏发展,关心西藏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西藏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复兴号动车组驶上青藏高原,全球海拔最高的光热电站投产,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建成开馆……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经济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正向着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阔步前行。
跨越的分量,只有饱经艰难才会更显磅礴;进步的脚步,只有历经锤炼才会愈发坚实。在西藏,所有的变迁,都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记忆;所有的进步,都在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深刻诠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江河奔涌,雪山印证。从考古发现所揭示的早期文明互动,到历史长河中西藏与中原愈加紧密的一体格局,再到近代以来西藏人民与全国人民共抗外侮、共建家园——历史与现实共同昭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中,西藏才能真正走向繁荣稳定,谱写雪域高原的壮美诗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文静拍摄)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周芳 吴艳
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