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六国后,把秦国已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政策向全国推广,进行了历史上建立大一统中国的首次努力。其后的西汉王朝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在继承秦代各项制度的同时,也作出了不少改革和创新,使得政治稳定、军事强盛、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维持了较长一段时间。大一统因此成为以后2000多年间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形态和理想统治模式。
兴盛的汉王朝为适应大一统政治体制需要,推进了诸多改革和创新,这在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宫室市里、武备整顿、物资调配、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水利规划等方面均有体现,并对后世的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说来,汉长安城在以下几个方面堪称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的中国之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第一,汉长安城是大一统中国的第一个建制完备的都城。在原来秦国旧都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秦都咸阳城没有城墙,城内除咸阳宫外,街道、府库、官署、市场的布置都略显随意。相比之下,汉代的长安城四面城墙高耸,城壕环绕,城门宏伟壮丽,大街笔直宽广,宫室、府库、宗庙、官署、市场有序布置,主次分明。可以说,大一统中国都城的基本布局要素,汉长安城大都具备。这在中国的都城建设史上堪称首次,之后历代的都城建设,基本上都受到了汉长安城的影响。
第二,汉长安城是大一统中国第一个按《周礼·考工记》之“匠人营国”制度布局建设的城市。汉长安城平面近方,四面各有三个城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道。城内大街亦为三股道,中央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供官民使用。未央宫与长乐宫居于城内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未央宫以北,礼制建筑位于长安城的南面,左(东)侧为祖庙(王莽九庙),右(西)侧为社稷建筑。这些特点与《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记载多有吻合。这种建制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也尚属首次,之后的历代都城或多或少地继承和发展了汉长安城的这一传统。
第三,汉长安城的武库是大一统中国的第一个大规模武库建筑群。武库位于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0米,分为东、西两院,院内分布有七座大型库房,出土过大量的铜、铁兵器、铜钱、骨签等。武库是西汉时期创建的皇家专用武器库房。汉长安城的武库储存有大量的兵器,对于维持中央驻军的武器装备、增强首都的防卫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西汉以后,延续了在都城设置武库的传统,东汉、曹魏、西晋、前赵、后秦、北齐、南朝宋齐梁、唐等朝代的武库在文献中均有记载。
第四,汉长安城的太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太仓。太仓是西汉初年新创的中央储粮机构,用于大批量储藏粮食以维持在京皇室、贵族、官吏以及驻军所需。根据文献,长安太仓修建于公元前199年前后,其位置当在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武库附近。太仓作为国之正储,对维持京师的经济运行、城市供给有着重要意义,其设置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创新,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汉以后的多个朝代都有太仓的建置,其职能也基本相同,至明代改为收储银两。清代,北京一带设有粮食仓储十三座,其中的一座被称作旧太仓,为太仓之最后余韵。
第五,上林三官是中国历史上时代最早的国家专营铸币机构。西汉中期以前,对于货币铸造权没有严格限制,官民都可铸钱。汉武帝时进行了多次货币改革,最后以上林三官——锺官、技巧、六厩铸造的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流通全国。锺官遗址位于汉长安城西南的兆伦村一带,已经进行过勘探和发掘。技巧和六厩的地望目前虽然还有争议,但汉长安城内外已经发现过多处西汉铸钱遗址,“二官”可能就在其中。货币权收归中央,流通法定货币,是西汉时期的一大创举,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一直没有改变过。如今法定货币——人民币的印刷和发行仍然由中央政府掌握,足见这一制度的影响之深。
第六,天禄阁和石渠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国学研究中心,麒麟阁是中国最早的“功臣纪念馆”。天禄阁遗址位于未央宫国家遗址公园北部的未央宫前殿遗址以北,石渠阁遗址位于天禄阁遗址以西500米处。未央宫西北部现存一座高大的夯土台基,可能就是麒麟阁的所在。文献记载,“天禄阁、石渠阁在大殿北,以阁秘书”。可见,二阁都是皇家收藏图书的场所,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
另据记载,汉宣帝时,韦玄成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及《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汉成帝时,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扬雄等曾在天禄阁校书;汉哀帝时,刘歆曾在天禄阁编校《七略》。可见除了藏书之外,天禄阁和石渠阁也是重要的校书、修书之地,皇帝还在这里组织学术讨论,具备了最早的国学研究中心的功能。此外,文献还记载在麒麟阁中藏有画贤臣像,俨然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功臣纪念馆”。
第七,昆明池是中国都城建设史上最早的城郊水库。昆明池位于汉长安城西侧,平面近似椭圆形,东西约4.25公里,南北约5.69公里,周长约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昆明池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最初是为了进攻滇国而用来练习水军之所,但在建成后就成为了长安城附近重要的人工调水、蓄水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对汉长安城的供水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昆明池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的北京城,其西郊的重要水库名字就叫昆明湖(在今颐和园内),就是其遗韵所在。
第八,汉长安城附近的漕渠是大一统中国的第一个大运河。西汉时期,长安地区人口众多,粮食的消耗数量巨大,需要从关东地区大量输入。而水运就是最好的运输方式,一开始使用渭河的河道作为航道,但受到各种不利条件的制约,运量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时期修筑了一条人工运河,从渭河取水,绕过汉长安城南面,再向东北穿过灞水后向东,保持与渭河大体平行的方向,直至潼关附近的三河口注入黄河。这条人工运河就是漕渠,具有河道平直、河床平坦、水量稳定的特点,更加有利于水上运输。关东地区的粮食等物资,从此大量经黄河水道进入关中,再经漕渠运抵汉长安城。运输量一度达到渭河运输的近七倍,极大地保障了长安一带的粮食等物资供应。这一做法和传统在西汉以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如隋代开通的大运河,西连京师,沟通南北,成为全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这条运河经历代改扩建,直到清代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当然,汉长安城在都城建设上的创新不止这些,其他的还有最早的前殿(未央宫前殿)、最早的明堂辟雍(大土门遗址)、最早的“九庙”建筑(王莽九庙遗址)、最早的铁器专营工场(汉长安城西北部铁器冶铸遗址)、最早的太液池(建章宫太液池)……但就重要性来说,都不如前述八个。
西汉王朝在都城建设上的这些创新,对保障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稳定、思想统一、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城深池环绕的都城固若金汤,是汉王朝保证皇帝和中央政权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布局符合《周礼》,彰显了汉王朝统治的合法性。武库储存大量精良、先进的武器,是长安一带大量常备军队的物资和技术保障。太仓的修建与漕渠的开通,中央得以把大量的粮食集中在首都,以满足长安内外的皇帝、宗室、官吏和军队的需要。铸币权收归中央及铁器专卖,使经济得以繁荣,中央可获得大量资源。昆明池的开凿,保证了都城长安水资源的供应。天禄阁、石渠阁和麒麟阁作为图书馆、国学研究中心和“功臣纪念馆”,促进了文化繁荣和思想的统一。
上述创新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的全面控制和掌握。同样的制度和政策在全国逐步建立、完善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出巨大作用,使得汉王朝的大一统局面最终得以确立。大一统思想及其国家治理实践,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和人们的政治观念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历代都城规划与建设中有着很明晰的反映。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杨阳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