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的平台和纽带作用,为会员提供高效、精准的公益服务,2025年,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以“长城文旅大讲堂-会员专题交流分享会”系列公益活动,为会员提供分享、沟通、学习的平台,共同为长城文旅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7月22日下午,“长城文旅大讲堂-会员专题交流分享会第三期正式开讲。
本期分享会以《长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主题交流会回顾》为主题,共7位重磅嘉宾,分别是:
(1)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长,著名长城保护专家 董耀会
(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殿廷
(3)迁安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中心主任 张晓利
(4)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副会长,山海关第一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廖雪梅
(5)张掖市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物局局长 曹斌
(6)天津大学教授 李哲
(7)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员,山西省忻州市长城学会会长 杨峻峰
分享会开始前,由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秘书长刘云兮对本次分享会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本期分享会,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董耀会会长以《长城文旅融合发展案例实践》为主题,分享了长城案例,为长城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思路。
董耀会会长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石峡村村民的回信为长城保护利用指明方向,关键在于发展,各地推进建设时应将四大功能分区与五大重点工程融入文化传承利用项目。谈及文旅融合,他强调编修规划需秉持“让文化好玩、让旅游有文化”理念,创新形式注入现代元素与互动体验,景区需借助讲解导览等提升游客文化领略度。
关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重点工程董会长表示除个别外均已完成并持续探索,重点介绍了当前推动的长城国家步道建设和“长城大集”两项长城相关工作。他呼吁重视文化“好玩”与旅游文化内涵,深度融合文旅,发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价值,让长城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接下来,北京师范大学吴殿廷教授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现实误区和突破路径》进行了分享,深度剖析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五大现实误区以及突破路径。
吴殿廷教授在发言中,区分了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强调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特殊区域,以保护、传承、弘扬文化资源等为目的,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长城、大运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此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后,他指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五大误区,并针对这些误区提出了突破路径,即要明确国家与地方、保护与利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并从有力保护、有效利用等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发言过程中,他列举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开发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保护传承的案例,详细阐述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开发的现状、挑战、五大战略和十大工程,以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策略;最后,吴教授着重强调要加强文旅融合,让文化遗产成为国民的“精神原乡”。
迁安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中心张晓利主任,以《迁安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案例介绍》为主题,阐述了迁安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经验措施和亮点。
张晓利主任详细介绍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迁安段)的概况,其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迁安市,境内长城总长45.3千米,沿线资源丰富多样且保存较好。2021年迁安市成立相关管理中心推进建设,坚持传承弘扬长城精神,按整体布局打造多个特色区域。
在建设方面,迁安市强化技术,出台规划并推进多项工程,投资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和长城风景道,保护修缮长城本体;强化文脉传承,成立研究中心,编撰丛书,开展资源普查,发挥共建基地作用;强化宣传推介,树立品牌,拓宽营销渠道,积极推介交流,深化“长城 +”战略,实现多业态融合。
他表示,未来将以入选和获评相关称号为契机,持续推进长城沿线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开启建设新章程。
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副会长、山海关区第一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廖雪梅以《长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案例分享》为题进行发言,分享了山海关景区在推动长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
廖雪梅副会长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山海关景区概况:其长城资源丰富,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区域河北段的4个重点建设区之一,拥有类型齐全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和中国长城博物馆。
接着从多方面阐述融合发展情况:项目聚势方面,有《长城》《冲冠一怒》等演艺类项目,还有特色民宿、主题酒店等产业类项目;节庆焕彩方面,举办古城年博会、全国舞龙大会等活动,形成旅游新格局;场景创新上包括秦潮腔调、嗨king野奢营地等多元交互项目;科技赋能方面,推出多种功能机器人;产品迭代方面,打造全年龄段研学产品。
此外,景区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精准运营,2024年景区旅游人次比2019年增加60%,并在多个景区品牌排行榜上位居前列。景区致力于打造多个长城相关目的地,将继续推动文旅融合、弘扬传统文化。
甘肃省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文物局局长曹斌先生,带来《活化长城文化基因·赋能时代价值传承》主题演讲,解析了山丹县在长城文旅融合发展上的新探索。
曹斌局长在发言中分享了山丹县的实践经验:当地依托境内365公里汉明长城的文化根脉价值,融合皇家马场、万国博览会遗址、艾黎精神等特色资源,从“强化保护传承、优化规划布局、推进项目创新、培育文旅业态”四个方面构建长城保护利用体系。
他同时强调,要以责任落实、功能提升、精品项目、科技赋能为抓手,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这些内容充分展现了古老长城在新时代所蕴含的文化张力与发展活力。
天津大学李哲教授围绕《长城全场景数智阐释》进行了生动详实的讲解,分享了其团队在非活态遗产的数智阐释创新方面的宝贵经验,让大家看到千年长城在数字时代焕发的全新生命力。
李哲教授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长城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指出从1984年“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到2025年的相关建设,长城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分析了当前长城遗产保护面临的现状问题,包括宏观价值阐释较强但特定区段特色阐释较弱,以及资源价值挖掘和特色阐释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破局策略是采用三场景融合策略,以“明长城全线图像与三维数据库”为基础,实现数智化创新,并详细阐释了三大场景:一是在线平台构建知识图谱和智慧服务平台,例如“云游长城”小程序;二是在馆展示提升互动性,实现实体与虚拟的连接;三是在地游览通过智慧辨识、随身伴游讲解和AR历史场景在线等小程序,让游客体验历史场景,加强与长城遗产的联系。
山西省忻州市长城学会杨峻峰会长,以《忻州发展长城旅游的八大优势》为主题,系统梳理了忻州发展长城旅游的“八大优势”,阐述了忻州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带建设中的战略魄力。
杨峻峰会长指出忻州是“长城大市”,境内长城资源丰富,在发展长城文化旅游方面潜力巨大,并详细阐述了其八大优势:
其一,忻州长城历史跨越12个朝代,总长超千公里,资源广博且历史地位突出;其二,拥有4项全国第一、10项全国唯一、12项全国之最,堪称中国长城的精华所在;其三,集聚了雁门关等六座雄关,承载着丰富的烽火记忆与古战场文化;其四,沿线孕育了杨家将传说等海量历史故事,文化底蕴深厚;其五,建筑工艺涵盖10大类,融合了多元艺术形式,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其六,留存从汉至明清的大量吟诵诗文,文化赋能空间广阔;其七,偏关老牛湾等地呈现出“长城与黄河并行”的全国独有景观;其八,平型关等抗战遗址集中,红色长城资源全国罕见。
此外,杨会长还提到忻州发展长城文化旅游的软环境同样优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举办了相关论坛和活动;拥有多处各级长城旅游景点,中华长城博物馆年内将开放,长城文化研究成果丰富,整体发展态势向好。
最后,刘云兮秘书长表示,本次分享会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从不同维度展现了长城文旅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恰似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以多彩笔触勾勒出长城文旅融合的蓬勃生机。其中,从董耀会会长的案例故事,到张晓利主任、廖雪梅董事长、曹斌局长的具体实践,无不彰显各地在长城保护与活化道路上的丰硕成果,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实践的深度;吴殿廷教授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误区的剖析,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让我们听见了反思与前瞻的声音;李哲教授对数智化的阐释,有力印证前沿科技是打开文化遗产保护新纪元大门的钥匙,让我们震撼于科技赋能的力量;杨峻峰会长对忻州资源优势的系统梳理,则印证挖掘在地特色是推动长城文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让我们认识到资源禀赋的独特价值。
总之,长城,不只是砖石的堆砌,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连接古今的文明纽带,是激发灵感的广阔舞台!嘉宾们的真知灼见,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长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认知边界,为这份文明遗产在新时代的活化传承,点亮了更清晰的方向。
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发展长城旅游为己任,竭力推动长城文旅高质量发展。
关注“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微信视频号可观看直播回放。
来源: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