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养老服务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社会科学的学风建设势在必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7 12:51:40   浏览次数:3  发布人:7747****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近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在顺应全球化演变趋势的同时,也在积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但是,同人们的殷切期待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仍需不断提升。这既与相关学科恢复重建起步晚有关,也与浮躁不安的社会风气有关,更与学术界的学风建设有待加强密不可分。因此,加强学风建设迫在眉睫,也正当其时。人为什么做学问?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学人,体现出学术界的门槛和标准,


    近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在顺应全球化演变趋势的同时,也在积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但是,同人们的殷切期待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仍需不断提升。这既与相关学科恢复重建起步晚有关,也与浮躁不安的社会风气有关,更与学术界的学风建设有待加强密不可分。因此,加强学风建设迫在眉睫,也正当其时。

    人为什么做学问?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学人,体现出学术界的门槛和标准,也是学风能否维系的根基。学术界是社会风向的引领者,要首开“英雄不问出路”的气象,万事以研究品质为准绳。

    学术界不能自降门槛,学人也不应将学问视为追求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坚守做学问的初心至关重要。谋稻粱还是求生存,振兴国家还是寄情四方,都可以作为一种学问追求。但是,如果做学问只是成为某些人完成社会跃迁的手段,而不是矢志不渝的目标,那就会本末倒置,也会影响其所做的学问。

    做什么学问,本是一个学人的个人意愿,更是学术界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共识与认同。是避重就轻、知难而退,还是咬定青山、迎难而上?是选择一个安全的“舒适区”做可有可无或无关痛痒的研究,还是探索人迹罕至的“无人区”?是以问题是否敏感来确定选题,还是以问题是否重要来取舍研究?这些问题关乎学术界的风向标,其本身就值得研究。

    学人做学问的方式方法,是学风的重要体现。是闭门造车、隔靴搔痒,还是脚踏实地、铁杵磨针?是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还是深思熟虑的原始创新?是人云亦云乃至抄袭剽窃,还是特立独行、空谷幽兰?这些选择题考验着每一位学人,同学人的传承、历练与自律紧密相连,也离不开学风的引导、规范与塑造。学术不单是学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心灵独白,也应有更高的境界和追求。学人要为人民做学问,为党和国家做学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学问。

    学术评价的“指挥棒”是什么?评价学问的高低优劣,让“好学问”广为流传,让“坏学问”无人问津,这样才能正确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如果学问评价偏离作品导向,“英雄只问出处”,“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不会有“好学问”脱颖而出。如果将学问评价矮化为纯粹量化的“记工分”,拱手让出版社的等级和期刊的档次决定学问高下,那么学问本身将无处安身。

    在学术机构的考核与管理方面,能否为学人创造宽松舒适的氛围,让醉心于学问的人能够实现学术抱负,决定学术研究的走向。虽然近年来科研评价体制改革强调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现象,但是改革效果仍然有限。

    在学术协会的组织与运行方面,要为学术服务,而不是凌驾于学术之上,影响学术界的发展空间。学术允许且鼓励有不同学派,学术研究也会产生权威。但是,学术权威不能沦为“学阀”占山为王,因为这是画地为牢、故步自封。

    如何看待学术期刊与学术会议?从学术期刊的运行与评价来看,能否建立同行评议、利益回避、透明公开等现代学术期刊制度并善加维护,关乎学术公器的成色。学术期刊贵在提供学术争鸣的舞台,刊发“商榷”“争鸣”类文章,鼓励学人相互砥砺和切磋,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评功摆好。时下很少有文章敢于或愿于和他人公开商榷,这反映出学术界表面上“一团和气”,很多人明哲保身或“揣着明白装糊涂”,少有人会为了针锋相对和“打破砂锅问到底”而得罪他人。

    学风的核心是以学术质量为第一要义。如果不是“任文唯贤”而是“任文唯亲”,就可能导致学术评价失准。学术界人才辈出,学人中有中流砥柱的前辈,有朝气蓬勃的中辈,也有初出茅庐的晚辈,如此同台共舞,代代相承。不同阶段的学人追求不同目标,但都应恪守学术规则。前辈不应沦为学阀,搞“小团体”“小派系”,垄断资源和排挤他人。中辈承上启下,提携奖掖晚辈,甘做学术界稳定发展的风向标。晚辈积极向上,青出于蓝胜于蓝。老中青各就其位,青中老接续发展,才是混龄时代的学术界应有的样子。

    学术会议是反映学风的一面镜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映衬出学风问题。学术会议如何设计、组织、举办、宣介,既牵动学人的心思精力,也影响学术界的发展。学术会议是“以文会友”还是“空口白牙”?是评功摆好、相互吹捧,还是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这些问题反映的是学术会议的品质高下,体现的却是学风问题。

    学术会议是以学术为中心的会议,是为学术而会议,而不是把学术作为会议的借口,为会议而学术。当前,一些学科的学术会议过多过杂过滥,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的学术会议有会议而无学术,为会而会,本末倒置。有的学术会议求大求新求全,空洞无物,拼盘凑数。学术贵在自由交流,但是学人是否担心自己尚未投稿的论文作为学术会议报告而被人剽窃?不少人存在这种顾虑,也可能遇到这种问题,开放交流难以进行。但是,如果“人人自危”,担心自己的学术成果被他人窃取,那么就很难指望学人之间坦诚地交流。这可能形成人人“藏着掖着”和“敬而远之”的不良氛围,影响学术交流质量。

    学风如普照每个人的阳光,如每个人片刻不离的空气。作为学人,要有学养和学识,不光要学问做得好,还要注重学术修养。每个学人如果能够坚守自己做学问的初心,始终做正确的学问和正确地做学问,坚持客观公正评价学问的标准,为学术界做应尽的服务,那么学风建设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每位学人都应关注和反思学风,切实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学风建设。通过每位学人的身体力行,坚守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的底线,追求学术创新与科学求索的高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定可顶天立地,不辱使命。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 田粉红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7747****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oy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