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6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解除高温黄色预警信号,今天最高气温34.3℃,距离高温日仅一步之遥,这一波高温天气过程算是暂时落下了帷幕。预计明天京城有一次降雨过程,气温回落,可以享受暂时的清凉,不过预计从17日开始,新一波高温天气登场,17日至19日将再迎高温晴晒天气,最高气温36℃至37℃。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今年北京高温天气
“桑拿”感很重
本周末就要入伏了,今年入夏以来,京城已经历了不少高温天气。记者从市气候中心获悉,截至目前,代表“北京温度”的南郊观象台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已累计达到11天,比常年的7.1天偏多了3.9天。其中,6月的高温日数就达到了8天,比常年3.9天偏多一倍。
今年的高温天气有何不同?市气候中心副主任施洪波告诉记者,总体来看,今年高温天气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闷热感比较强、有一定的持续性、日最高气温极端性不突出三方面。
今年6月下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提前北抬,副高外围的偏南暖湿气流向北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北京地区湿度增大、体感闷热,导致今年本市提前进入“桑拿天”。施洪波说,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我国天气的关键系统,其季节性活动直接关系各地雨季进程。常年7月中下旬,副高将明显北抬,受其外围暖湿气流控制,本市闷热多雨,出现俗称的“桑拿天”。
天气闷热,意味着空气里的相对湿度比较高。记者了解到,今年特别是7月以来,北京在未出现降水的情况下,日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以上,日最低气温超过25℃。这样一来,在高温高湿的天气里,人们往往会觉得像在“蒸桑拿”。
数据显示,6月5日至6日、6月11日至12日、6月22日至25日、7月12日至13日,京城经历了四波高温天气过程,最少也持续了两天,最多的一次连续了4天。长时间的高温天气,更加剧了大家的夏日炎热感。
不过,跟历史同期数据比较来看,今年高温天气的日最高气温极端性并不突出,截至目前观象台最高气温38.3℃,出现在6月23日,在2000年之后的历史同期高温极值中仅排名第12位,在2020年以来的同期数据中排位第三。施洪波告诉记者,近六年来,京城同期最高气温极值达到了41.1℃,这一气温出现在2023年6月22日。
天气预报
会故意不报40℃吗?
每当遇到高温天气,总有公众感觉“怎么比预报的温度更热”,也有网友怀疑气象部门的高温预报会不会“刻意压低数值了”?话题“网友怀疑气象部门刻意不报40℃”也冲上热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将气温报高或报低,我们也会对预报员的预测进行评分,预报38℃但实际气温达到40℃以上,预报员是不得分的。所以作为预报员,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说。
为何感觉比预报热?
事实上,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用同样的标准化尺度去测量气温,才能进行对比。
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不一样。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这也就有高温天气下,有人测出路面温度高达50℃,但预报数值偏低的“温差”了。
那为什么预报的气温和大家的感觉也差不少呢?
“因为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气温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而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其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影响。”朱定真说。
比如体感温度和大气湿度密切相关,空气湿度较大时人就会感到闷热。只要气温达到33℃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此外,个体差别也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人的胖瘦、所穿衣服的深浅、进行不同强度的活动、甚至个人心情起伏等都会影响体感温度。
朱定真表示,未来气象部门的预报会越来越向人们的需求倾斜,比如可能会预报体感温度,而不再是简单告诉大家气温为多少度,播报的信息中还要包含气温38℃和39℃有什么差异、哪些领域会受到影响等。
不久前,国家疾控局和中国气象局就联合发布了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和一般天气预报不同,预警分5个等级,按照与高温相关疾病风险分析得出。公众可按照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措施,包括保持室内凉爽、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减少户外活动、保证充足饮水等,更好防护高温带来的不利健康影响。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