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养老服务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云南武定县:新居新业新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7-23 14:10:16   浏览次数:20  发布人:5e99****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6月的滇中高原,阳光洒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狮山镇红土田社区。窗明几净的安置楼房错落有致,社区广场上彝族跌脚调与汉族山歌此起彼伏,老年幸福食堂饭菜飘香……这幅充满幸福与生机的画面,正是343户深山移民户脱贫致富的生动写照。作为楚雄州第二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红土田社区让1881名各族群众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在红土地上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01就业“组合拳”:从“靠天吃饭

    6月的滇中高原,阳光洒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狮山镇红土田社区。窗明几净的安置楼房错落有致,社区广场上彝族跌脚调与汉族山歌此起彼伏,老年幸福食堂饭菜飘香……这幅充满幸福与生机的画面,正是343户深山移民户脱贫致富的生动写照。作为楚雄州第二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红土田社区让1881名各族群众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在红土地上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01

    就业“组合拳”:

    从“靠天吃饭”到“技能傍身”

    “哒哒哒——”午后的彝绣工坊里,缝纫机与绣花针的穿梭声交织成曲,脱贫户那菊芬指尖翻飞,一幅《石榴花开》彝绣作品即将完工。

    “6年前还在山沟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刨地,如今在帮扶车间当绣娘,月收入超2500元。”那菊芬笑着展示布满老茧却灵活依旧的双手,“现在上楼吃饭、下楼上班,照顾老人孩子两不误。”

    在红土田社区,许多搬迁群众都和那菊芬一样,就近务工。该社区交出的就业答卷令人振奋:通过“彝绣帮扶工厂+务工车间+以工代赈+公益岗位+劳务输出”的多元模式,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就业帮扶体系。数据显示,社区已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期,1800余人次参训,873人实现转移就业,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武定县狮山镇红土田社区彝绣工坊里的绣娘在加工机绣绣片。

    在社区三楼的农产品初加工点,52岁的李翠兰正熟练地分拣蚕豆。“这活儿轻松,带孙子之余就能干,每月多挣1000元。”

    在红土田社区,像李翠兰这样的弹性就业者有40多人。红土田社区累计创造1920人次就业机会,而2024年镇级以工代赈项目更是让67名群众人均增收1.5万元,“砌砖、拌水泥,技术员现场教,日结工资150元到200元。”参与项目的村民李培科擦着汗,语气里满是干劲。

    针对困难群体,社区开发25个城乡公益性岗位,叠加省级补贴后人均年增收超6000元;引入物业公司提供6个岗位,人均月增收1500元。在老年幸福食堂公益岗位炒菜的邓美芳总带着笑说:“能为老人们做饭,感觉自己特别有价值!”

    “先摸清楚居民技能,再‘私人定制’岗位,还包送到厂 。”红土田社区党委书记普学兵的电脑里,分门别类存着用工需求。就业服务站的“劳务输出直通车”能精准对接云南昆明、福建等地的多家企业。

    稳定就业了,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截至目前,社区群众购买家庭用车200余辆,自主创业37人,在读大学生61人(其中一人为2023年武定县高考第一名),研究生4人。

    02

    治理“微网格”:

    从“陌路人”到“一家人”

    傍晚的社区广场处处欢声笑语。66岁的傣族大妈李美珍拉着那菊芬的手教她跳孔雀舞,彝族姐妹回赠绣花香包——这温馨的一幕,见证着社区从“同住一栋楼,相见不相识”到“远亲不如近邻”的蜕变。

    破解移民融合难题,红土田社区织密三级网格治理网络:29名微网格员包联到户,村规民约激发自治活力,“光荣榜”评选文明家庭示范引领。2022年,社区凭借民族团结工作成效,获评“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

    84岁的代啟华老人对此感触颇深。两个月前他在家中跌倒,邻居发现后第一时间联系网格员送医。“卫生室就在楼下,丹医生每天叮嘱换药,现在恢复得好着呢!”搬迁前,群众看病要翻山越岭,如今标准化卫生室配备3名医护人员,常见病不出社区就能解决。卫生室医生丹自忠回忆:“去年抢救了一名中风老人,要是在村里耽误了,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他总给我们送自家种的菜,医患之间就像亲人!”

    社区治理,更体现在对“一老一小”的关爱上。标准化幼儿园与红土田小学紧临安置点,12名教师保障200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孩子能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我们打工更安心!”搬迁群众李建国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针对搬迁老年群体,社区开办幸福食堂,51名留守老人每餐仅需2—4元就能吃上热乎饭。82岁的吴真老人每天准时报到:“孩子们在外打工放心,我在这儿吃得香、住得暖!”李宗明老人则对便捷支付赞不绝口:“微信、现金都能付,还能预存,太方便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红土田社区一角。

    03

    村史馆“留住根”:

    从“迁得出”到“记得住”

    走进红土田村史馆,一个斑驳的大风柜讲述着动人故事。2019年,搬迁群众陈开保历经6小时跋涉,将祖传风柜送到社区,他说:“这风柜吹走瘪谷,留下好粮,就像好政策筛掉苦日子!”如今,这个“镇馆之宝”成为传承精神的载体。

    村史馆以六大篇章全景展现村子的变迁:从《沧桑岁月》到《幸福生活》,从《精准扶贫》到《铭记党恩》,老照片与新图景形成强烈对比。复原的火塘、腊肉架前,常聚着怀旧的老人和好奇的孩子。“看到这些老物件,就想起儿时的村庄。”社区居民周有忠的话语里,既有对过去的眷恋,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让群众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普学兵介绍,村史馆通过实景还原,既留住了乡愁,也激发了自强动力。如今,这里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让搬迁群众找到了归属感。

    这样的乡土记忆,让搬迁群众更加感党恩。

    红土田社区党总支把村史馆作为宣扬党的好政策的宣讲地,组织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服务搬迁群众。社区依托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社区妇女巾帼队伍等3支力量,整合“三双”报到服务,扎实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老人等“暖心服务”送到家行动130场次,倾听群众心声,宣传惠民政策,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226项,架起了党群“连心桥”,打通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

    从深山土房到安居社区,红土田的蜕变是易地扶贫搬迁惠民生的生动缩影。正如普学兵所言:“我们要让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在乡村振兴路上书写更美的篇章!”在这里,搬迁群众用勤劳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也为共同富裕的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4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5e99****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oy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