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七大战略’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解读《关于实施美丽湖北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行动方案》。
各部门如何协同发力,在实施美丽湖北战略中,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分别给出了答案。
开展“四好”建设,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全省以宜居湖北建设为统领,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等‘四好’建设,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湖北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谈华初介绍,主要是做好“三篇文章”。
做好“优”的文章,推动城镇建设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优布局,制定印发《城市更新工作指引》《城市更新规划技术规程》等,全省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2万个,惠及居民344万户;其次是优风貌。坚持“滨水控宽度、临山控高度、整体控密度”,全省有5个县(市)被列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保护更新历史文化街区19片,修缮利用历史建筑1149处;最后是优品质,编制《湖北省城市公园场景营造指引》,295个城市公园实施了绿地开放共享,开放面积296公顷,延伸了市民游憩的“幸福半径”。
“我们还做好‘治’文章,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谈华初介绍。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全省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58座,处理规模达1117万吨/天,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3%。加强城乡垃圾治理,全省建成投运生活垃圾焚烧设施73座,处理能力达5.09万吨/天,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加强黑臭水体治理,持续开展城市建成区水体状况排查整治,全面完成282条黑臭水体治理,确保城市“水清岸绿”。
做好“转”文章,推动建筑领域绿色转型发展。推动建材绿色转型,制定《湖北省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搭建全省绿色建材供应链平台,不断提升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推动建造方式绿色转型,制定出台《培育和发展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建造方式向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建筑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星级绿色建筑,全省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100%。
紧抓“河湖长制”,
让美丽湖北碧波荡漾
作为“千湖之省”,湖北拥有全国最大的江河湖库复合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治荆楚必先治水,建设“美丽河湖”是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必由之路。
湖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潘颖介绍,近年来,湖北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探索出一条从治水到兴水、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一是从“治水有责”到“治水有方”。全省3.8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二是从“单一之治”到“流域共治”。制定了幸福河湖评价指南,完成了1167个河湖健康评价,建立起“一河(湖)一档”动态管理体系。三是从“水患之困”到“水安之基”,全省围绕构建“三江千湖,北送东流”的水网格局,共谋划4类157个项目,总投资超1万亿元。“荆楚安澜”现代水网骨干工程格局已基本形成,为建设美丽湖北、提升支点生态承载能力提供坚强保障。
接下来,湖北还将从三个方面深入“美丽河湖”建设。
一是持续强化河湖长制,部署“碧水保卫战”专项行动;二是持续建设幸福河湖,编制印发《湖北省幸福河湖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争取更多河湖纳入2025年国家幸福河湖试点,新建一批省级幸福河湖;三是持续改善河湖环境。实施引江补汉、鄂北二期、引江补汉沿线补水等重点项目,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湖泊综合治理,继续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重点湖库及消落区提质增效行动。“严格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河道采砂管理,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做好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潘颖说。
做好“四个坚持”,
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谈到近年来湖北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如何强化支点意识,统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为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提供坚实支撑时,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汉秋表示,主要是做好四个方面的坚持。
坚持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成势见效。着眼全面绿色转型,通过实施种植业“两区”划定、畜禽养殖业与水产业“三区”划定、江河湖库自然水域拆违、长江“十年禁捕”及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绿色高效、乡村产业蓬勃兴旺、人居环境宜居宜业。
坚持科学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聚焦种植、畜禽、水产等三大源头,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绿色发展。全面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措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废弃物回收利用等绿色技术,在21个县实施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化肥农药实现减量增效。秸秆、畜禽粪污、农膜三大农业废弃物利用率分别达到94%、79%、87%。
坚持融合发展,产业生态质效日益提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田园生态循环水网”“稻渔共生”“立体防控”等生态循环模式,畅通了农户主体“小循环”、流域种养“中循环”、县域产业“大循环”。推动良好农业生态资源向生态产品、品牌和价值转换,全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3337个,培育江汉大米、楚天好茶、潜江龙虾等区域公用品牌,不断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坚持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运用“千万工程”的经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行动,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省累计建改卫生厕所837万户,普及率超过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4.3%,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厕污共治”模式经验。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清理“三堆两垛”、整治“三乱”、清理沟渠塘堰,大部分村庄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村庄环境更加清洁干净卫生,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统筹自然资源,
做好“美丽”系列建设
《行动方案》提出,积极探索美丽中国建设湖北实践,统筹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山川等“美丽”系列建设,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留在乡村,让荆楚大地山清水秀、绿意盎然。
“自然资源部门肩负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调查、确权登记与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等职能职责,是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山川和美丽河湖建设的空间管控者、要素保障者、资源守护者。”湖北省国土整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光表示。
今后,省自然资源部门将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规划编制和实施层面,加快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严格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对于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项目,必须严格论证并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尽量将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一方面,扎实推进荆州国家山水示范工程的收尾和验收,积极申报丹江口库区国家山水示范项目,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三年“清零”行动。继续做好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国家矿山示范项目跟踪调度,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创新碳汇价值实现路径、构建市场化碳汇交易体系”为核心目标,以国家碳计量和全省碳汇能力试点建设为抓手,发布碳汇计量方法学标准,推动碳汇确权、碳汇登记、碳汇储备、碳汇交易、碳汇基金、碳汇金融等创新措施落地见效。打造全国碳汇交易标杆省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碳汇价值实现模式,为全国“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湖北方案”。
来源 | 湖北生态环境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