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养老服务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母亲节,致敬这位特殊的“母亲” | 张丽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11 08:14:14   浏览次数:1  发布人:e3ca****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编者按2025年5月11日,是“母亲节”。张丽珠,新中国妇产科学的重要开拓者和现代生殖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培育了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今天,致敬这位特殊的“母亲”——张丽珠。她用一生的心血,让很多人成为母亲,也成为很多人的母亲。   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产房里的一声啼哭,不仅打破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产房的宁静,更实现了中国试管婴儿技术的零突破。张丽珠双手像捧着珍宝般托着刚出生的女婴,嘴

    编者按

    2025年5月11日,是“母亲节”。

    张丽珠,新中国妇产科学的重要开拓者和现代生殖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培育了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今天,致敬这位特殊的“母亲”——张丽珠。她用一生的心血,让很多人成为母亲,也成为很多人的母亲。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产房里的一声啼哭,不仅打破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产房的宁静,更实现了中国试管婴儿技术的零突破。张丽珠双手像捧着珍宝般托着刚出生的女婴,嘴角是掩不住的笑意,目光温柔而专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

    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诞生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个女婴名叫“郑萌珠”,是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她出生的背后,是张丽珠12次失败的坚持、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以及一颗为不孕症患者解除痛苦的赤子之心。

    她让很多人成为母亲

      作为妇产科医师,张丽珠接触过大量不孕不育症患者。那些患者渴望拥有孩子的眼神,以及因无法生育而承受的身心痛苦,她都看在眼里。20世纪80年代初,张丽珠敏锐地意识到试管婴儿技术的价值,她决心开展自主研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计划生育》一书书影及所收张丽珠文章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尽管当时国内科研条件简陋,经费短缺,设备匮乏,她毅然带领团队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实验室开始了探索。当年的硕士生刘平回忆:“当时楼上正在施工,二楼走廊里还堆放着施工用料和杂物……取了卵缺少个恒温箱,我就怀揣着装有卵泡液的保温瓶,从产科一路小跑到组织胚胎室。”

      1984年,张丽珠团队成功解决取卵问题;1985年9月,人卵体外受精和受精卵分裂成功,成功培养出人类胚胎;1986年10月,试管婴儿研究得到认可,被列为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题为“优生——早期胚胎的保护、保存和发育的研究”。

      1986年,尽管体外受精和胚胎培养的成功率达到了85%以上,但胚胎移植却接连失败。面对同事的焦虑和外界的怀疑,张丽珠始终保持平和,她坚定地鼓励大家:“这件事干成必须要有毅力。”

      1986年8月,张丽珠决定去国外相关机构考察学习。她带着两名同事飞往美国洛杉矶的“试管婴儿中心”学习相关技术。在美期间,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访问多个试管婴儿中心,虚心向国外专家请教采卵与胚胎移植技术。回国后,她利用带回来的实验设备改进实验技术,继续投身于研究工作。

      1987年6月,第13位受试者郑桂珍找到了张丽珠。郑桂珍是来自甘肃礼县的乡村小学教师,因输卵管阻塞,结婚20年无法生育,求医时已38岁。经检查,她的卵子少且质量不佳,子宫内膜条件也不理想。此前的12例胚胎移植手术,很多自身条件更好的母亲都未成功。张丽珠曾说:“说实话,我并不知道这一次能够成功,虽然每一次,我都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

      在郑桂珍夫妇的再三坚持下,张丽珠决定再试一次。

      随着预产期临近,考虑到产妇年龄和胎儿的珍贵,张丽珠决定亲自为她实施剖宫产手术。1988年3月10日,手术室外围满了媒体记者,所有人都在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8时56分,那声期待已久的婴儿啼哭声终于响起,手术成功了!

      此后,张丽珠并未止步。她相继突破配子输卵管内移植、赠卵试管移植技术、冻融胚胎移植等技术,帮助更多不孕患者圆梦。张丽珠用科学的力量,让无数女性摆脱了“无法成为母亲”的绝望,重塑了她们的人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4年3月,张丽珠(右)参加义诊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张丽珠退休之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每年收治不育症患者250-300例,试管婴儿团队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受孕率稳步上升。

    她成为很多人的母亲

      张丽珠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突破。她以医者的仁心,成为患者心中最温暖的“母亲”。

      湖北一对夫妇在感谢信中写道:“我想起了过去十年中关心照顾我们的那些好心人,更使我想起了远在北京的白衣战士,是他们赐予了我们幸福,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是他们给了我们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一位卵巢癌患者的女儿回忆,当年她母亲因害怕手术拖延多年,是张丽珠主动说:“不要害怕,我来给你手术。”术后的漫长化疗过程中,张丽珠始终给予患者关怀与鼓励,让她在与病魔斗争的艰难道路上,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截至1992年,张丽珠收到6300封患者来信,每一封都承载着家庭的期盼与感激。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向这位“母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她不仅创造了医学奇迹,更诠释了“母亲”最伟大的意义:用智慧孕育希望,以爱心守护生命。

    参考文献:

    妙手握奇珠:张丽珠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2.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e3ca****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oy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