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5月11日,是“母亲节”。
张丽珠,新中国妇产科学的重要开拓者和现代生殖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培育了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今天,致敬这位特殊的“母亲”——张丽珠。她用一生的心血,让很多人成为母亲,也成为很多人的母亲。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产房里的一声啼哭,不仅打破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产房的宁静,更实现了中国试管婴儿技术的零突破。张丽珠双手像捧着珍宝般托着刚出生的女婴,嘴角是掩不住的笑意,目光温柔而专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
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诞生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个女婴名叫“郑萌珠”,是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她出生的背后,是张丽珠12次失败的坚持、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以及一颗为不孕症患者解除痛苦的赤子之心。
她让很多人成为母亲
作为妇产科医师,张丽珠接触过大量不孕不育症患者。那些患者渴望拥有孩子的眼神,以及因无法生育而承受的身心痛苦,她都看在眼里。20世纪80年代初,张丽珠敏锐地意识到试管婴儿技术的价值,她决心开展自主研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计划生育》一书书影及所收张丽珠文章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尽管当时国内科研条件简陋,经费短缺,设备匮乏,她毅然带领团队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实验室开始了探索。当年的硕士生刘平回忆:“当时楼上正在施工,二楼走廊里还堆放着施工用料和杂物……取了卵缺少个恒温箱,我就怀揣着装有卵泡液的保温瓶,从产科一路小跑到组织胚胎室。”
1984年,张丽珠团队成功解决取卵问题;1985年9月,人卵体外受精和受精卵分裂成功,成功培养出人类胚胎;1986年10月,试管婴儿研究得到认可,被列为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题为“优生——早期胚胎的保护、保存和发育的研究”。
1986年,尽管体外受精和胚胎培养的成功率达到了85%以上,但胚胎移植却接连失败。面对同事的焦虑和外界的怀疑,张丽珠始终保持平和,她坚定地鼓励大家:“这件事干成必须要有毅力。”
1986年8月,张丽珠决定去国外相关机构考察学习。她带着两名同事飞往美国洛杉矶的“试管婴儿中心”学习相关技术。在美期间,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访问多个试管婴儿中心,虚心向国外专家请教采卵与胚胎移植技术。回国后,她利用带回来的实验设备改进实验技术,继续投身于研究工作。
1987年6月,第13位受试者郑桂珍找到了张丽珠。郑桂珍是来自甘肃礼县的乡村小学教师,因输卵管阻塞,结婚20年无法生育,求医时已38岁。经检查,她的卵子少且质量不佳,子宫内膜条件也不理想。此前的12例胚胎移植手术,很多自身条件更好的母亲都未成功。张丽珠曾说:“说实话,我并不知道这一次能够成功,虽然每一次,我都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
在郑桂珍夫妇的再三坚持下,张丽珠决定再试一次。
随着预产期临近,考虑到产妇年龄和胎儿的珍贵,张丽珠决定亲自为她实施剖宫产手术。1988年3月10日,手术室外围满了媒体记者,所有人都在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8时56分,那声期待已久的婴儿啼哭声终于响起,手术成功了!
此后,张丽珠并未止步。她相继突破配子输卵管内移植、赠卵试管移植技术、冻融胚胎移植等技术,帮助更多不孕患者圆梦。张丽珠用科学的力量,让无数女性摆脱了“无法成为母亲”的绝望,重塑了她们的人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4年3月,张丽珠(右)参加义诊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张丽珠退休之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每年收治不育症患者250-300例,试管婴儿团队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受孕率稳步上升。
她成为很多人的母亲
张丽珠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突破。她以医者的仁心,成为患者心中最温暖的“母亲”。
湖北一对夫妇在感谢信中写道:“我想起了过去十年中关心照顾我们的那些好心人,更使我想起了远在北京的白衣战士,是他们赐予了我们幸福,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是他们给了我们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一位卵巢癌患者的女儿回忆,当年她母亲因害怕手术拖延多年,是张丽珠主动说:“不要害怕,我来给你手术。”术后的漫长化疗过程中,张丽珠始终给予患者关怀与鼓励,让她在与病魔斗争的艰难道路上,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截至1992年,张丽珠收到6300封患者来信,每一封都承载着家庭的期盼与感激。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向这位“母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她不仅创造了医学奇迹,更诠释了“母亲”最伟大的意义:用智慧孕育希望,以爱心守护生命。
参考文献:
妙手握奇珠:张丽珠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2.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