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退休”理念最初由美国企业家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提出。与完全退休不同,“微退休”指社会个体在职业生涯中,暂时中断工作一段时间(通常为数月到一两年),专注旅行、学习、兴趣探索或家庭生活,之后再重返职场。这一理念改变了人们将休息和享乐一味推迟到正式退休之后的传统做法,避免了“制作蛋糕和享用蛋糕分离”的困境。
随着退休年限延长,工作周期变得更长。“微退休”高度契合了年轻人对生活多样性(如育儿、进修和创业尝试等)的需求,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职场人士的热烈追捧。该理念突破了工作与退休的传统二元对立模式,启发人们重新审视与数字化和老龄化并行时代相适应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然而,当我们将研究视野拓展到退休群体时,就会发现他们的情况与职场人士有着很大区别。退休群体虽然已经结束了职业生涯,但普遍存在发挥自身价值、继续融入社会的强烈需求,因而渴望保持一定的工作状态,以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参与。因此,“微退休”理念并不适用于退休群体。
为此,本文提出“微工作”概念,将其作为退休群体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一种选择。“微工作”是指社会个体在从职场退休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主动选择采用碎片化、间歇性的工作方式(通常为短周期、低密度或项目制),以兼顾经济收入、社会参与和个人生活平衡。其核心特征体现在:工作时间可中断、强度可调节、领域可跨界转换。通过灵活就业、远程协作、技能转化等多种途径,社会个体能够在工作与休闲、学习、家庭生活之间建立一个动态的平衡机制。这种新型工作模式构成了一种与传统全职制度不同的职业生涯范式。
“微退休”与“微工作”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职阶段的“主动暂停”,后者是退休后的“弹性参与”;前者是给高压职场“减压”,后者是为退休生活“增彩”,这两者刚好形成了人生不同阶段的“节奏互补”。通过“微退休—微工作”的有机结合,可以将这两种机制协同构建为一种创新模型,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弹性生存。这种模式能够推动形成一个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劳动模式,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和能力。
工作与退休二元模式的局限
工作与退休的二元对立模式将人生切割为“全力工作”与“彻底休息”两个断裂阶段,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兴起与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推进,这一模式的内在缺陷已逐渐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从个体发展维度审视,该模式存在三重失衡:其一,生命进程的线性切割忽视了人类需求的非线性特征,导致个体在职业生涯中难以兼顾多元发展,退休后又因突然丧失社会角色而产生价值迷失;其二,职业规划与个人兴趣的割裂,使得大量人群在黄金年龄阶段被迫放弃兴趣培养,退休后反而陷入精神空虚;其三,经济保障脆弱性难以规避,对于退休金微薄、储蓄不足的人员而言,在面对重疾、意外等支出时,极易陷入经济困境。这种代际经济压力的传递甚至可能引发家庭结构的代偿性紧张。
社会层面同样具有系统性问题。数字时代催生的认知型劳动革命,使得知识、经验与创造力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而现行工作制度却限制了众多银发劳动者的参与机会,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的现实与60岁退休的政策红线形成矛盾,造成每年数百万“银发人才”的技能闲置。这种人力资源的制度性浪费,形成“未富先老”与“未老先退”的恶性循环,加剧了社会劳动力的短缺,进一步加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
因此,单纯延长退休年龄或难以全面应对数字化与老龄化相互交织的发展趋势,亟须构建更具弹性与包容性的机制作为补充与调节,而“微退休—微工作”机制正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创新方案。
“微退休”机制允许个体在职业生涯中主动按下“暂停键”,而无须完全退出职场。它通过“柔性退出”策略重构工作与生活的弹性边界,有利于为后续职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相较于传统模式下的“全进全退”,“微退休”机制既可缓解职业倦怠,又可为社会个体的兴趣培养与多元发展预留空间,避免因过度聚焦工作而错失个人成长机遇。
“微工作”机制为退休群体提供低强度、弹性化的就业选择,在保障经济独立性的同时,满足其社会参与的需求。退休者可通过远程协作、兼职咨询或项目制参与等方式,继续贡献经验智慧,实现“老有所为”。这种模式不仅能为退休生活提供“软着陆”通道,更能通过激活银发人力资源,缓解社会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减轻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形成“经验传承”与“代际共融”的良性循环。
构建“微退休—微工作”机制
“微退休—微工作”机制的构建可以从政策设计、社会支持、技术赋能与企业深度参与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以实现对工作与退休模式的优化与补充。
政府需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发,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清晰界定“微退休”与“微工作”的法律地位,构建全方位的权益保障体系。首先,应明确“微退休”期间,员工与原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社保、医保等福利的延续或调整方式。同时,针对“微工作”从业者,需细化劳动权益保护、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条款,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公平的维护。其次,要进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将“微退休”与“微工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参与者在减少工作时间或选择“微工作”时,仍能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如养老金、医疗保险等。同时,探索针对“微工作”者的新型保险机制,为其提供灵活的经济保障。
构建专门面向“微退休”与“微工作”群体的职业中介平台,以整合企业需求与个人技能,实现精准匹配,助力银发劳动者寻得契合的兼职、自由职业或项目制工作机会。平台应加强与各类人才市场、行业协会、社区组织等的合作,广泛收集“微工作”岗位信息和人才资源信息,建立动态的人才数据库和岗位需求库,实时更新数据,为供需双方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实现信息的集中整合与共享。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微退休—微工作”人群的职业培训和再教育项目。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开发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提升技能,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岗位要求。
利用数字技术,为“微退休”与“微工作”群体提供远程工作和灵活办公的机会。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线上协作平台打破地域限制,使这一群体能在家庭或社区中继续参与工作。此外,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优化“微退休”与“微工作”的匹配效率。例如,借助智能算法深度挖掘个人技能、兴趣偏好及职业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合适的工作岗位与退休规划建议。
企业与工作单位应积极顺应“微退休—微工作”模式,提供更多灵活的工作选择,如兼职、远程办公、项目制工作等。针对“微退休”员工,可以设计阶段性的工作合同或工作任务,让他们在休息一段时间后能够顺利回归工作岗位。对于退休后从事“微工作”的人员,企业应摒弃年龄偏见,根据其能力和经验合理安排岗位,并给予相应的尊重和待遇。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微退休—微工作”模式人才资源,企业可建立专门的人才储备库,将退休员工的技能特长、工作经验、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和科学管理,形成全面、详细的人才档案。当企业面临临时性或短期性项目需求时,能够迅速从人才储备库中筛选出合适的人员,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生态富民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3BKS1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王亮
新媒体编辑:常畅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